淮南市财政局(国资委)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谋划
一、2024年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关于财政管理。深入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扎实开展财政绩效提升三年行动,聚焦统收、统支、统管,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聚焦开源,坚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一方面,科学征管、减税降费。实行财税协同联动、基层税费共治、资源资产盘活等专项行动,坚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把支持实体经济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真金白银减税降费、真情实意免申即享。1-11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7.7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居全省第6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1.4亿元、税收占比70.1%、居全省第5位)。另一方面,向上争取、向内盘活。争取上,重点围绕财力补助、试点示范、债券额度、专项资金等,争取更大突破。今年以来,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182.6亿元,中央财政支持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3亿元,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5亿元,省级财政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试点示范项目获批。争取新增专项债券额度50.19亿元,普通再融资债券额度32.05亿元、置换再融资债券44.20亿元,11个项目总投资35.05亿元非标债券进入财政部项目库。盘活上,继续深度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产资金。今年以来,收回未支出资金、盘活沉淀资金5亿元以上,梳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可盘活资产资源200余宗。坚持优先通过政府公物仓解决单位资产配置需求,实现资产共享共用。聚焦节流,坚持勤俭节约办一切事、集中财力办大事。一方面,厉行节约、习惯过紧日子,出台《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过紧日子的若干举措》,大幅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1-11月,全市“三公”经费累计支出同比下降4%,市本级同比下降3.1%。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完善库款保障水平监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县区“三保”能力。另一方面,突出重点、保主保重保民生,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十三大类民生支出达269.1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超八成。统筹资金42.8亿元实施50项民生实事。聚焦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整车扩大规模及核心零部件企业发展。整合乡村振兴衔接、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16个乡村振兴专项项目3亿元。整合设立支持公立医院发展专项资金,由“花钱养人”转变为“花钱办事”。统筹整合“重大项目前期经费”专项,加大项目审查和预算评审力度。设立“安理智谷”专项资金,通过直接补助、投资奖励、贷款担保、产业基金等方式,打造“安理智谷”科技创新产业功能区。聚焦增效,坚持统筹高效、精细管理。一方面,着力提升“免申即享”覆盖率、执行率,推动惠企资金深度统筹、高效兑付。2024年以来,“一键直达”惠企政策249项、兑付资金2.1亿元、惠及企业1817家。另一方面,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横向上,先清理再重塑,推动政策资金聚焦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协同上,引导金融资源和社会力量投入。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市本级1335个项目和79个部门整体支出实现绩效目标编制及绩效自评全覆盖,财政重点评价项目实现四本预算及五类项目(一般项目、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PPP)全覆盖。2024年,在全面开展绩效目标、监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实施财政重点评价项目23个,涵盖四本预算和特定类型,涉及资金12.3亿元。将成本绩效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管理过程,开展“餐厨垃圾处理”成本绩效分析试点,首轮试点项目预算核减率36.8%,实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花了钱办成事。
(二)关于国资管理。深入实施国资改革深化提升,扎实开展基础监管制度建设、国资国企转型发展等,推动国资国企健康发展。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制定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投融资、考核评价、风险防范五大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属国有企业规范管理的意见》《淮南市属直接监管企业外部董事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构建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监督管理“1+N”制度体系,完善投融资工作专项推进组运作模式,修订完善《淮南市市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实施成本压减、层级压降、人员压编专项行动,全方位全流程强化市属国有企业规范管理。拟定产业基金管理、公开遴选基金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等办法,切实加强对监管企业投资基金及受托管理政府投资基金业务指导。加速国企转型发展,坚持“促转型、优布局”,加速国企转型升级。围绕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建发集团参与建设的春申湖公园作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入选全国首批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产发集团围绕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速优化产业布局,交控集团同步推进S10扬淮高速、S19淮桐高速、淮南淮河大桥等总投资规模592亿元的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淮粮集团着力构建面向全国的“互联网+粮食+金融+物流”的区域性现代粮食市场服务体系,文旅集团积极推进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九龙岗民国小镇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优化国企布局结构,推动惠群、高新投与市建发集团整合,提升市属重要国企综合实力。无偿划转市国资委持有的部分市辖区及园区所属企业股权,一体化厘清市县(区)事权与支出责任。优化完善企业内设机构,市属国企集团本部内设机构均压减至8个以内。出台规范市属国企招聘工作制度,严格审批招聘计划,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益。
(三)关于金融管理。深入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发展,开展扩大有效信贷投放、增强资本运作能力、稳定金融市场秩序等工作,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搭建政银企对接交流平台,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修订市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发展考核办法。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588.97亿元,增长5.64%;各项贷款余额2828.85亿元,增长10.93%。制定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制造业金融服务“三大战役”“五畅行动”,截至10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307.07亿元,较年初增长22.5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3.61个百分点。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开展全省首家金融支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三季度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538.13亿元,较年初增加213.77亿元,同比增长78.45%,同比增速连续6个季度居全省首位。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培育后备资源力量,邀请北交所专家来我市调研,组织知名券商现场辅导,开展资本市场专题培训。今年以来,举办资本市场专题培训24次、培训企业870户1184人次。加强主体培育,加快企业上市步伐。今年以来,新增IPO北交所过会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进层”企业2家,新增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26家,股改挂牌企业新增数居全省第2位。推动企业创新融资产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1-11月,全市直接融资实现234.4亿元。促进基金健康发展,建立完善“1+3”基金管理机制,推动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省中小企业发展二期基金、国元种子投资基金等在我市落地子基金。截至目前,全市设立或参与的基金36只、总规模160.86亿元(其中,创业投资基金20只,规模42.64亿元),2024年基金数量增加8只、规模增加27.57亿元,分别增长24.24%、20.68%。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织密风险防控网络,制定淮南市地方金融工作协调机制。今年以来,累计排查企业4万余户,发现风险经营主体20个,依法核查处置。推进农商行改革化险,多次召开农商行风险化解专题会议,制定支持辖区农商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及打击逃废债专项行动方案,支持通商农商行吸收合并凤台通商村镇银行,截至10月末,全市4家农商行平均不良贷款率4.41%,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严打非法金融活动,印发淮南市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方案,持续化解非法集资陈案。今年以来,全市立案查处非法集资刑事案件2起,涉案金额3300万元;化解非法集资陈案11起,陈案化解率55%。
(四)关于债务管理。深入打好债务风险化解攻坚战,通过加快发展、优化结构、平台公司转型等方式,进一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快发展降低债务风险。树牢“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的理念,扎实实施财政绩效提升三年行动,抓实财政收入、向上争取、资产盘活等,切实增加财政综合财力,全口径债务率较最高点下降162个百分点。用绩效的理念用好债券资金,按照“完善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的思路,新增专项债券重点用于园区发展和产业培育,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优化结构缓释债务风险。针对债务规模居高、期限错配、成本高企、结构不优等问题,坚持“三变三控三增强”的思路,通过结构优化缓释到期债务风险,省财政厅核定我市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689.64亿元,预计2024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680.75亿元,债务余额没有超过债务限额。存量隐债中非标占比由65.3%下降到7.5%,债务成本由最高9%下降到2.03%。同时,以“严控债务总量、严控投资规模、严控行政成本”为目标,构建优先顺序、分层次的节约型保障机制,构建遏制违规举借债务上新项目和高息融资的制度安排,规范市属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融资成本压降和非标占比下降纳入业绩考核。平台转型化解债务风险。坚决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功能,严禁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围绕“去存量、优结构、降成本”,综合采取隐性债务置换、盘活存量资产资源、挖潜经营性收入等,存量隐性债务化解超过60%、资产负债率平均下降约1个百分点、短期债务期限延长至5年左右、融资成本平均下降0.57个百分点左右。同时,督促建发、产发两家市属国有平台公司,制定转型方案,通过注入经营性资产、增加经营性收益等,提高信用评级,推进债务结构优化,积极布局重大新兴产业,加快转型步伐。
(五)关于党的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理论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通过“三会一课”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交流研讨等方式,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规党纪,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截至11月,累计召开党委会26次,中心组学习会11次,先后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党纪学习教育、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集中交流研讨8次。抓实干部队伍建设,构建互动式学习平台,聚焦财政金融国资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开展周五政治学习,今年以来累计13人次利用周五集体学习述理论、述政策、述业务。举办2024年度春季培训班、全市基层财务人员培训班、基层党建业务培训班,全面提升干部队伍党建和业务水平。抓牢廉洁从政关口,强化压力传导,把党风廉政建设列入党委议事日程,与驻局纪检监察组专题会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召开全市财政国资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分层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43份,建立科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55份。一体推进“三不腐”,开展专题警示教育3次、在重要节点发送廉政短信提醒800余条,按季度向驻局纪检组报告2024年度政治监督重点事项完成情况。今年以来,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党员干部7人次。开展全市国有资产监管和信用担保领域整治两个专项行动,加大对国有企业党员干部不作为、乱作为、胡作为现象的查处力度,并全力追偿挽损,代偿本金及利息2458.7万元已全部收回。
二、2025年重点工作思路
(一)持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坚持做大蛋糕、保障重点。树立“大财政”理念,坚持用发展的办法破解财政收支矛盾,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坚持财税联动,积极培植壮大税源,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加快盘活资产资源,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激活财政收入的“源头活水”;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精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成本绩效、免申即享、公物仓等改革,真正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用在“急需处”。
(二)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规范管理、转型发展。加大市属国企专业化整合力度,聚焦主责主业,增强核心功能,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市属国有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全面落实规范国有投融资管理“五大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薪酬管理制度,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持续做好市属国企资产盘活和债务优化工作。
(三)持续做好金融管理工作。坚持强化监管、服务实体。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着力构建全链条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信贷投放调度考核制度,常态化、制度化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加大考核激励,稳步推进结构性贷款增速争先进位,持续推动万泰股份、文峰光电北交所上市。规范地方金融组织行为,加大地方法人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强化非法集资源头管控,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更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四)持续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坚持底线思维、防范风险。坚持全口径债务率稳步下降,依法合规做大财力盘子。积极争取新增债务空间,提高债券资金绩效。主动对接各类金融机构,用好金融化债政策。提高平台经营能力和资产运营效益,加快推进平台公司退出。加快资产资源盘活力度,提高资产运营效益,增强变现或融资能力。
(五)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忠专实”“勤正廉”。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纵深推进财政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牢固树立“大财政”、“大国资”理念,把基础做成亮点、短板化为优势、匠心贯穿始终、创新变成习惯。健全成长导师、专班攻坚、课题研究、财经分析、政策解读、互动学习等制度,提升履责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