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淮南市2022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3-07-12 10:12    来源:市财政局     阅读: 字体: [ 大 ]  [ 小 ]

202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市人大各项决议及审查意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提升效能,全市财政经济形势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态势,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淮南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决算情况总体较好。根据预算法有关规定,重点报告以下情况:

一、2022年全市决算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2022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0.3亿元,同口径增长13.4%,增幅居全省第4位,完成汇编预算数的104.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99.5亿元,增长7.9%,完成调整预算的96.1%。财政平衡情况:2022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3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163.0亿元,债务(转贷)收入23.3亿元,上年结转结余10.3亿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9亿元,调入资金26.4亿元,收入总计348.2亿元。2022年全市支出总计336.0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12.2亿元。

2022年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9亿元,同口径增长17.7%,完成预算的108.7%。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00.0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5.9%。财政平衡情况:2022年市本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9亿元,加上级补助收入47.1亿元,债务(转贷)收入9.4亿元,上年结转结余4.7亿元,通过盘活存量等方式调入资金18.1亿元,收入总计111.2亿元。2022年市本级支出总计106.9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4.3亿元。

转移支付资金收支情况。2022年省对我市转移支付资金163.0亿元(含省直接结算寿县54.8亿元),增长7.1%。其中:税收返还3.2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47.6亿元,专项转移支付12.2亿元,有效缓解了我市财政支出压力。市对县区转移支付资金62.3亿元,增长16.2%,高于省对市转移支付增幅9.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返还1.2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52.7亿元,专项转移支付8.5亿元,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2022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57.5亿元,完成预算的172.2%,加上级补助、债务(转贷)收入、上年结余、调入资金等20.2亿元,减对下级补助支出26.8亿元,收入总计50.9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6.1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5.1%,加债务还本9.9亿元,调出资金3.1亿元,支出总计49.0亿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结余1.9亿元。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情况。2022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938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4.7%,加上级补助收入788万元,减对下级补助支出2240万元,上年结余11103万元,收入总量为19034万元。2022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完成1296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9.5%,加调出资金6000万元,支出总计18969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余65万元。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2022年市本级社保基金收入完成77.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2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5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1.1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24.9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1亿元。社保基金支出69.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9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1.6亿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含生育保险)基金支出19.9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22.1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3.4亿元。当年收支结余7.9亿元,年终滚存结余63.9亿元。

(五)部门决算情况。2022年,列入市人代会审查的84家部门收入年初预算数44.9亿元;支出年初预算数45.5亿元。正式编成的2022年84家部门决算,受上级转移支付增加等因素影响,收入完成84.6亿元,为预算调整数的100%;支出完成86.3亿元,为预算调整数的97.8%。其中,城乡社区支出14.4亿元、教育支出11.5亿元、公共安全支出9.0亿元、卫生健康支出6.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亿元。

(六)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市本级2022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31.5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99.0亿元,专项债券限额132.5亿元。市本级2022年地方债务余额182.3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73.5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08.8亿元。2022年发行新增债券7.0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1.9亿元,发行专项债券5.1亿元。债券涉及市本级5个项目,资金主要投向水利、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职业教育等领域。市本级2022年偿还政府债务本息合计20.1亿元,其中偿还一般债务本金5.5亿元(含外债),利息2.0亿元;偿还专项债务本金9.9亿元,利息2.7亿元。

(七)预算绩效管理情况。全面加强目标管理。强化主体责任,突出目标导向,将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编报、审核和批复。2022年,部门预算中编制绩效目标的重点项目398个,覆盖资金21亿元。扎实开展评价工作。范围覆盖四本预算体系,类型涵盖PPP、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券等重点领域,继续探索实践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年度财政重点评价和自评报备项目分别为30和60个,资金达12.6亿元和5.1亿元。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在2023年部门预算编审环节,采取优先安排、适当安排、适度核减、压缩预算等方式,硬化评价结果应用,涉及财政资金1760.7万元。严格落实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开重点评价结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开展情况。

(八)园区决算情况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财政决算情况: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881万元,增长10%。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上级补助收入1552万元,债务转贷收入4674万元,上年结余2576万元,收入总计50683万元。2022年全区支出总计50044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639万元。

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南新区)2022年财政决算情况:2022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1791万元,增长7.5%。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加上级补助收入26103万元,债务转贷收入19769万元,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000万元,收入总计131663万元。2022年全区支出总计131663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无结转。

二、2022年全市预算执行效果

(一)做大做强财政蛋糕,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在“开源”上做文章、在“节流”上下功夫、在“挖潜”上找思路,汇聚税收、补助、债券、融资等“资金池”。财政收入完成预期,开展税源信息共享和税费协同共治试点,财政收入完成120.3亿元、增长13.4%,圆满完成人代会确定增长7%的预期目标。多方争取超出预期,眼睛向上抓争取,聚焦政策吃干榨尽,争取财力性转移支付76.3亿元、增长58.3%;刀刃向内抓盘活,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3亿元,专户资金增值收益0.5亿元。协同融资稳定预期,积极面对债务红色预警,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42.5亿元;协同做好项目融资,设立24亿元产业投促基金和1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基金,运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市属国资平台公司10个项目获得支持。

(二)落实积极财政政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在助企纾困上“靶向发力”、在民生保障上“精准发力”、在城乡发展上“统筹发力”。真金白银兑现减税降费,财税部门把减税降费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公平的惠企利民措施,全年累计减轻企业税费负担45.6亿元,市属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减免房租0.6亿元。雪中送炭助企融资纾困,发挥融资担保增信作用,全市新增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35.9亿元,续贷过桥资金周转贷款10.1亿元,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贴息贷款6.7亿元。驰而不息加强民生保障,2022年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八成以上,统筹资金47.3亿元,优化20项民生工程和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推进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优先保障各项社会事业,教育支出占比居全省前列,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全面提标。

(三)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实现扩量提质增效。在困难中创佳绩、在管理中提质效,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安排突出重点,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出台厉行节约政策措施,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压减2亿元以上,市本级“三公”经费决算数下降5.2%。建立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围绕淮南转型发展“五大攻坚行动”整合提升资金配置效率。资金保障突出兜底,坚持兜牢“三保”底线,新增财力性转移支付9成以上直达县区,累计调度县区库款73.4亿元,切实增强县区“三保”能力。资金拨付突出效率,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县级基本财力补助等30个项目、69.5亿元资金列入直达范围,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惠及全市454.7万人次。资金管理突出绩效,完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目标编制实现全覆盖,涉及398个项目、21亿元财政资金,绩效理念嵌入预算管理全过程,不断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四)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在夯实基础中加强财政管理、在深化改革中优化环境。预算管理突出科学,印发《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管理实施方案》,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正式上线平稳运行。资产管理持续完善,全面完成260户市直部门办企业的统一监管改革工作,全面清理盘活闲置资产。债务管理坚实有力,超额完成年度隐债累计化解任务,市本级全口径隐性债务风险实现“降率脱红”,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连续6年获得省考核优秀等次。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政府采购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高,去年四季度营商环境考核居全省第2档。政府性债务管理、财政资金制度建设、预算绩效管理等三项省考指标,均位于全省第1档次。

三、落实市人大决算决议情况

2022年,财政部门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预决算的决议及相关审议意见、审查报告提出的要求,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切实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成效。

(一)强化预期管理,提高收入质量效益。坚持做大蛋糕,夯实财源税源,努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厚植财源基础,落实各项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免租46.2亿元,让企业“轻装上阵”;及时兑现惠企奖补政策,让企业享受“真金白银”实惠。开源节流挖潜,千方百计增收,开展基层税费协同共治试点,建立重点税源企业跟踪服务机制,挖潜非税收入增收空间,大力盘活闲置资产,财政收入增速全省第4位,向上争取取得积极成效。

(二)优化支出结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分好蛋糕,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民生支出占比,兜牢“三保”底线。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政策体系,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推进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实现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体系,清理整合专项资金,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清理规范到期、阶段性和一次性政策,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政策取向,以资金整合倒逼工作整合,以工作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细化财政管理,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坚持依法理财,依法接受人大监督,全面贯彻落实人大决议,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依法履行预算调整程序,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坚决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全面履行财政职能,加强财经秩序规范管理,推动财政发展更可持续、更高质量。

一年来,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指导下,财政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较好。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财政运行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当期刚性支出增长较快,历史刚性兑付缺口大,收支矛盾依然突出;政府性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大;财政投入方式还需进一步创新,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部分市辖区“三保”支出兜底压力较大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加以解决。

四、下一步财政重点工作

2023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及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树牢“大财政”理念,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几年干成一件事的韧劲、一年干成几件事的狠劲,扎实推进财政改革发展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一)扎实实施财政绩效提升。按照市委、市政府“经济走出低谷、财政走出困境”的要求,出台《淮南市财政绩效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开源、节流、盘活、统筹、绩效等重点环节,深入实施财源税源培育壮大、财政支出节约优化、财力盘活统筹提升、财政配置绩效提升、财政风险有效防范等五大行动,逐步实现财政收入规模明显提升、收入质量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债务风险管控有力、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全面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合理增加和优化支出上再下功夫。支持实体经济,用财政收入的“减法”稳定经济大盘,继续落实各项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突出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用财政政策的“乘法”撬动有效投资,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继续争取新增债券额度、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拉动有效投资高速增长。保障改善民生,用财政支出的“加法”保障民生实事,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财政理念,稳步提高民生支出占比。优化营商环境,用财政管理的“除法”助力营商环境,完善直达资金、政府采购等财政政策机制,扩大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范围,争取营商环境进入省级标杆行列。

(三)切实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围绕生财有道、用财有力,不断提高财政理财能力。加强财源体系培育,建立财税信息共享机制,落实重点税源企业跟踪服务,推进基层税费协同共治试点,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千方百计挖潜增收空间。优化财力配置,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政策体系,保持财政支出在较高水平,加大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支持力度,落实制造业“四个倍增计划”等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支持办好暖民心实事,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加快补齐社会事业短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美好生活新期待。

(四)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持续健全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深入推进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政策取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深做实绩效评价,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加快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让财政资金真正花出实效。加强财政体制改革研究,积极对接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确保我市财政健康运行、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市区财政关系,提高市级集中财力办大事和市辖区财政保障能力。坚持资金直达惠企利民,完善财政资金常态化直达机制,确保资金直达使用单位、直接惠企利民。

(五)积极防范化解财政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巩固市本级综合债务“降率脱红”成果,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实体化运营,推进平台公司债务结构、期限、利率优化,坚决防控新增隐性债务风险。完善社保基金管理,加强基金收入征缴、规范基金支出管理,逐步缩小当期收支缺口,确保基金精算平衡、稳健运行。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加大转移支付、库款调度等帮扶措施力度,切实防范基层财政运行风险。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认真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决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依法全面履行财政职能,加强财经秩序规范管理,推动财政发展更可持续、更高质量。

(六)大力加强财会监督管理。贯彻执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及省里落实意见,推动形成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加强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落实对政府债务、财政运行、基层“三保”等常态监控。强化对市直单位和基层财政部门的督促指导,聚焦税费优惠政策、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等重点,组织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

2023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监督,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做好财政各项工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作出新的贡献!

    分享到: